运营课堂第一期 | 工作量证明(上)-数字时代下的物管服务工作量该如何证明?

前言:
服务“提质增效”一直是行政及后勤服务管理(FM)的核心痛点,但为什么总是感觉很难?
确保服务前提下的“提质增效”才有实际的意义。由于服务难以量化以及管理工具的缺失,目前大多采用 “固定人数”、“固定人工单价”的的方式去确保服务工作量。但实际上,“来了多少人”与“做了多少事”,真的是一个概念么?
另外,一旦确立了以“数人头”为核心的结算考核方式,减人降本直接与合同产生冲突,甚至引起审计部门的关注,又如何真的去落地解决“提质增效”的管理意图呢?

物管服务工作量的证明,其实就是“应该做多少事”以及“实际做多少事”。是指物业服务供应商,按要求交付业主方提出的工作量,并能对工作量结果进行认证的“记录”,是供需双方对服务管理的重要依据。

目前最常见的 “证明”方式是“数人头”式的,即依据现场的考勤结果与服务合同所约定的服务人数是否相符来进行结算,通过核算人数的足量来认定服务的足量。重点在于“来了多少人”,并没有与“做了多少事”挂钩。

落后的工作量证明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社会市场环境,制约了行政后勤管理者们落实“提质增效”,并且对物业管理或后勤服务商,带来了很大的管理问题。

社会与市场的发展,“数人头”的分包模式难以再持续

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适龄劳动力快速下降,蓝领员工薪资随之快速上涨。若要确定以“数人头”为核心的结算考核方式,单靠招采部门是难以衡量出一个合理的单价的。
在工价不合理的情况下,招工难、招工贵必然会导致实际的运营管理出现工价、人数都与合同不对等的情况,招采部门又该如何介入处理?
在这种趋势下, “数人头”的分包模式势必难以为继。

“数人头”的分包考核模式,从根本上阻碍了提质增效的落地

当项目管理部门想要落实“提质增效”的要求时,必然会采取投入数字化系统、机器人、扫地机等手段来减少部分员工;而招采部门却要按合同办事,就得要求人数无误。

不同部门的职责要求互为掣肘,以致“提质增效”一直难以落地:
如果减,招采部门会追责;
如果不减,老板不满意;
这种情况,减还是不减? 怎么减?

“以结果考核”是每一个物管服务商发自内心的呐喊

面对不合理的人头单价,物管服务商也没办法招到相应的人,“偷人头”便会成为部分公司的无奈之举,甚至成行业里的一种默认现象。

但人数比合同少多少才是合理的?
服务商也想按合同办事,但毫无利润;
默许偷人头,但越往下越难管,风评还不好;
他们更宁愿以结果为导向。
综上所述,物管服务商更希望用“结果考核”替代“人头考核”,但结果考核又如何去量化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