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课堂第二期 | 工作量证明(下)-用“做了多少事” 取代“来了多少人”,打破提质增效的枷锁

上篇我们在《数字时代下的物管服务工作量该如何证明》中提到,“数人头”的工作量证明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环境,并制约了物管服务“提质增效”的落地。
如果不“数人头”,那要数什么去保证服务计量呢?

客观量化“应该做多少事”

一旦楼宇完成建造或企业实现入驻后,后勤蓝领服务的变化并不会特别频繁,因此通过以下五个维度的定点、定量、定时,就可以实现服务的量化。

  • 服务点位:即需要提供服务的地方,如保安在哪里巡更,保洁在哪里清洁等;
  • 服务类型:即不同类型的服务,如:日常保洁、专项保洁等;
  • 服务岗位:即设置什么岗位去完成服务的投放,如楼层岗、外围岗等;
  • 服务频次:即工作量。如一个卫生间要清洁8次还是2次;
  • 服务时间:即上面的这些服务应该在什么时间去完成。

以一个甲级写字楼为例,假设:一个标准楼层里共设有10个点位,每个点位、每天需要提供6次各类服务,即60次/层的服务工作量。若一共有40层,则每日需投放2400次服务,每月需投放73000次服务。

这样,我们便完成了“计划做多少事”的量化。

统计并认定“做了多少事”

以上述的服务工作量为例,2400次/天,相当于每12秒就会发生一次服务。这个过程靠“人”去盯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完成“做了多少事”的“认定”,只能通过数字化科技。

  • 在项目现场进行IOT设备覆盖,并让所有的蓝领佩戴可穿戴设备,实现服务过程的数据采集。
  • 用大数据算法,对每一次服务实现“认定”。相当于用记账的方式,实现了每一次服务的记录。

科技创新实现了对服务过程的数据采集、服务认定,最终得以推动后勤蓝领/物管服务的工作量证明方式转变,从“从数人头”到“精确的服务计量”。

服务履约率,推动“提质增效”

首先,不再“数人头”让业务回归了服务本身,也扫除了多部门之间考核的矛盾。

其次,当我们有了“应该做多少事”和“实际做了多少事”的数字化指标后,就能得到一个全新的业务指标:服务履约率。

既是工作量指标:跟“做了多少事”直接挂钩,可客观量化供应商服务交付情况;
也是工作质量指标:所谓“保质先保量”,保证每一次服务的按时完成,是现场服务质量过程保障的关键。

常见问题解疑

Q:现场IoT设备部署是否破坏装修?部署速度如何?
A:IoT设备无需强弱电支持、不会破坏装修,部署速度非常快。10万平方米的标准写字楼在两周内可以完成。

Q:一线蓝领掌握系统难吗?
A:非常简单,无需特别培训,服务员工只需佩戴设备正常工作即可。

Q: 数据需要多久能看见?
A:系统上线第2天就可以看到供应商服务交付情况。

Q:数据是否真实和准确?
A:多个行业头部客户都已验证数据的真实可信。

Q:用这个工作量证明方式,需要一开始就改变“人头数考核”的招采及合同签订模式吗?
A:不需要,工作量证明反倒可以更好的去评估现有“人数”或“工时数”的合理性,逐步推动招采方案的变更,从制度上支持服务创新、“降本增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