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课堂第五期 | 人机融合(上)-为什么清洁机器人无法解决企业后勤服务劳动力不足的痛点?

在企业行政后勤服务中,机器人被寄予厚望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机器人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痛点。

工时替代的使用逻辑,造成制造成本及业务容错性居高不下

清洁机器人目前只能完成80%地面清洁工作,对于垂直立面或相对复杂的场景,如地面的边角、卫生间等,机器人的工作弹性远远不及人类。

而为了覆盖更广泛的工作范围实现ROI转正,企业希望通过机器人将工时从1小时提升到8小时,清洁范围从300平方米提升到3000平方米,制造商往往设计大型机器人,但这也增加了产品成本,使用一台大型机器人将带来难以计算的成本投入,一台清洁机器人的月租费用甚至可能超过目前一线城市蓝领的平均月薪。此外,为了确保机器人充分发挥作用,每天还需要额外投入2个小时的人力进行换水、换耗材等日常维护工作。

一个清洁机器人的购买成本通常在30,000元至100,000元之间,而每年的维护成本约为购买成本的30%至40%。相比之下,雇佣一名清洁工人的年薪通常只需40,000元至50,000元之间。

单台机器人无法满足实际业务需求,也很难明智地分配资源

错误的分工理念导致了制造、维护和使用成本的增加,导致很多项目只使用一台大型机器人。然而事实上,使用多台成本更低的小型机器人在资源的分配上更为合理,并可提高业务容错率,降低故障响应等级,从而大幅降低运维成本。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单台大型机器人可覆盖500平方米至1000平方米,小型机器人则为10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对于一个3000平方米的办公楼,使用一台大型机器人需要3至6个小时完成清洁工作,而使用10台小型机器人只需要1至2个小时就能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工作。

爱物管根据独家统计数据结合普遍市场调研,单台清洁机器人在清洁场景中的可用性仅为78%,而如果使用10台机器人业务可用性可以大幅提升到95%以上,并且大幅度的降低了对服务响应及时性的要求,让运维成本也从30-40%降低到10-15%。

传统的保洁服务管理方式无法在人机融合场景下合理排班和排岗

机器人数量的极大提升使得排班和调度等业务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由于缺乏对机器人技术和工作量的了解,传统主管很难制定人和机器人有效协同的排班排岗计划。传统的保洁主管可以轻松地制定30人保洁团队的排班表,但要制定12人+18台机器人的排班表就变得异常困难。在遇到突发清洁需求时,应该调度人还是机器人去处理也成为了一个难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机器人规模化投放难、工作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挑战。

面对上述痛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机器人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人力,但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下,仍然需要人力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充分了解痛点,认识到机器人的局限性,我们才能更加明智地管理和运用机器人技术。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清洁机器人的使用目的,合理规划资源分配,寻求人机协同的最佳平衡点,以满足企业行政后勤服务的实际需求。

Scroll to Top